世界杯2018_世界杯北美区预选赛 - jmkxjj.com

文献综述|腹部枪弹伤特点及诊治现状

基金项目:全军医学科技青年培育“拔尖项目”(No.20QNPY1131)

通信作者:郗洪庆,E-mail:xihongqing@126.com

注:郗洪庆为“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成员

腹部创伤在平时与战时都很常见,占所有创伤类型的6%~14.9%[1],仅次于四肢伤、颅脑伤及胸部伤,其严重性远高于四肢伤[2],可使伤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危及生命并导致死亡,总体死亡率可达8%-25%[3]。腹部创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根据腹膜是否穿破可分为穿透伤和非穿透伤,其中腹部穿透伤的最常见病因是枪弹伤或刺伤。

腹部枪弹伤(abdominal gunshot wound)在容易获取武器枪支或存在军事冲突的国家发生率较高。在美国15~24岁的人群中,腹部枪弹伤占腹部穿透伤相关死亡的90%[4]。腹部枪弹伤造成的损伤程度主要取决于子弹的口径、行进路径及穿透的解剖结构。子弹具有高强度动能,除子弹穿过时造成的直接损伤之外,还常伴随由子弹或骨头碎片造成的继发性损伤,其路径及可能受影响的内脏器官往往难以预测。腹部枪弹伤最常见的损伤器官是小肠和大肠,分别占50%和40%,肝脏和腹腔血管系统也是常见的损伤部位,分别占40%和30%[5-7]。枪弹伤造成的穿透伤可导致感染、休克和多系统脏器损伤。火器射出的子弹进入皮肤和各层组织,可对其路径上的任何解剖结构造成伤害,可仅造成软组织损伤或伤及骨骼、血管和内脏器官。当投射物仅射入腹腔称为腹部穿透伤,若投射物穿出机体同时造成入口和出口,则称为腹部贯通伤[8]。

对腹部枪弹伤者需紧急进行专业化的伤情评估,完成现场急救处理后紧急后送。医疗救治机构接诊后,尽快安排必要的检验、检查,并给予止血、补液、抗感染、抗休克等急救处理。同时安排腹部外科等相关专科进行紧急多学科联合诊疗。个别危急情况下,可直接绿色通道送达手术室进行外科救治。

1 腹部枪弹伤概述

1.1 腹部枪弹伤的发生率 在我国,枪支、弹药管控严格,枪弹伤比较少见, 2010—2020年的10年间,我国报道的枪弹伤仅数十例,且大多为个案报道[9–12] ,其中大多数发生于军队实弹训练,其次为出警或狩猎,90%为男性,年龄13~71岁。军队伤员的常见伤型为手枪伤、步枪伤或弹片伤,地方伤员多为自制火药枪伤、气枪伤、砂弹枪伤等。在枪支较多或有军事冲突的国家,枪弹伤发生率较高。在美国,与枪支有关的死亡是创伤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平均每周有645人死于枪支暴力,另有1565人因枪支相关的创伤寻求急诊治疗[13]。火器杀人是10~24岁青少年创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火器自杀是≥35岁受伤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吸毒过量和交通事故,总体上火器伤是美国1~64岁人群死亡的五大主要原因之一[14]。

20~24岁的男性是受火器伤害最严重的群体,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年轻人受致命性火器伤的发生率最高,其中约90%是男性,且男性占所有火器致死者的86%。此外,在与枪支有关的杀人和自杀方面存在种族差异。黑人男性的杀人率是其他人口统计数据的7倍,非西班牙裔白人和非西班牙裔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土著人占与枪支有关的自杀人数的大多数[4,13-14]。

1.2 腹部枪弹伤的病理生理 腹部枪弹伤会导致严重的腹腔内损伤,主要包括多系统脏器损伤和致死性的腹腔内大出血。根据弹道学理论,当投射物(如子弹)穿过机体时会减速并将动能传导给邻近组织,由于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对投射物破坏力的影响比质量更大。受损组织的特性也决定损伤程度,受损组织密度越高,接受传递的能量越大,损伤越重。投射物除对其直接接触的组织造成破坏外,中高速投射物在进入机体时还会造成继发性空腔效应(secondary cavitation),这一过程会产生一种压力波,推挤破坏行进路径周围的组织形成一个腔隙,称为永久性空腔(permanent cavitation)。即便部分组织能够恢复原位,消除空腔,但空化作用已经对周围组织器官造成了不可逆的巨大损害[15]。

1.1 腹部枪弹伤的发生率 在我国,枪支、弹药管控严格,枪弹伤比较少见, 2010—2020年的10年间,我国报道的枪弹伤仅数十例,且大多为个案报道[9–12] ,其中大多数发生于军队实弹训练,其次为出警或狩猎,90%为男性,年龄13~71岁。军队伤员的常见伤型为手枪伤、步枪伤或弹片伤,地方伤员多为自制火药枪伤、气枪伤、砂弹枪伤等。在枪支较多或有军事冲突的国家,枪弹伤发生率较高。在美国,与枪支有关的死亡是创伤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平均每周有645人死于枪支暴力,另有1565人因枪支相关的创伤寻求急诊治疗[13]。火器杀人是10~24岁青少年创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火器自杀是≥35岁受伤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吸毒过量和交通事故,总体上火器伤是美国1~64岁人群死亡的五大主要原因之一[14]。

20~24岁的男性是受火器伤害最严重的群体,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年轻人受致命性火器伤的发生率最高,其中约90%是男性,且男性占所有火器致死者的86%。此外,在与枪支有关的杀人和自杀方面存在种族差异。黑人男性的杀人率是其他人口统计数据的7倍,非西班牙裔白人和非西班牙裔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土著人占与枪支有关的自杀人数的大多数[4,13-14]。

1.2 腹部枪弹伤的病理生理 腹部枪弹伤会导致严重的腹腔内损伤,主要包括多系统脏器损伤和致死性的腹腔内大出血。根据弹道学理论,当投射物(如子弹)穿过机体时会减速并将动能传导给邻近组织,由于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对投射物破坏力的影响比质量更大。受损组织的特性也决定损伤程度,受损组织密度越高,接受传递的能量越大,损伤越重。投射物除对其直接接触的组织造成破坏外,中高速投射物在进入机体时还会造成继发性空腔效应(secondary cavitation),这一过程会产生一种压力波,推挤破坏行进路径周围的组织形成一个腔隙,称为永久性空腔(permanent cavitation)。即便部分组织能够恢复原位,消除空腔,但空化作用已经对周围组织器官造成了不可逆的巨大损害[15]。

2 腹部枪弹伤的诊断

2.1 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的病史采集对于确定损伤类型、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若交流困难或者出现意识障碍,随同的救护车医护人员、警察或消防救援人员等到过受伤现场的人员同样可以作为受伤原因和病史信息的重要来源。重要的病史信息包括现场环境、参与者、既往史如过敏史、武器口径、听到的枪响数和其他特殊情况等。

由于腹部枪弹伤病人没有典型的体征,很难单纯依靠某种体征做出准确的诊断,但对其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仍然十分必要。首先进行全面的体表检查能够帮助快速确定伤口数量、位置和性质,对腹部进行视、触、叩、听专科查体通常还能发现瘀斑、腹胀、肠鸣音消失和压痛等体征。除疼痛外,病人还可能出现便血、生命体征不稳和腹膜炎典型体征,即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三联征,持续生命体征监测有利于确定休克的出现及进展。

2.2 伤情评估和辅助检查 对创伤病人均应首先进行基本的ABC评估,即评估气道(airway,A)、呼吸(breathing,B)和循环(circulation,C)状态。评估腹部穿透伤后的腹腔内损伤应综合考虑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血流动力学状态,临床表现包括是否出现晕厥、黑蒙、无尿、皮肤花斑样改变等,评估血流动力学指标主要包括舒张压、收缩压、脉压差、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如X线摄影、B超和CT对快速诊断腹部创伤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常规检查手段对诊断腹部创伤均有各自的局限性[16]。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诊断设备不断出现,如双能CT(DECT)和多层螺旋CT(MSCT),前者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内脏血管损伤的诊断准确性。MSCT平扫所需扫描时间相对缩短,结合造影剂、薄层重建和三维后处理功能可以较好地区分脏器间和病灶间的关系,检测实质脏器和大血管损伤,也能够较好地判断空腔脏器等损伤情况,MSCT是诊断闭合性腹部创伤的首选技术手段。

若病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则建议采用扩展的FAST检查(Extended 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eFAST)[17]。传统FAST检查主要用于判断腹腔情况,eFAST则将检查内容扩展至胸腔和心包腔。作为一种新型超声检查手段,eFAST具有检查全面、方便快捷、不需移动病人、安全无创、性价比高、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其图像清晰直观、操作简单,利于临床实际应用。eFAST能够有效诊断和评估胸腹闭合性损伤,快速评估腹腔、胸腔和心包腔病理状态,准确性与CT相当,且更省时,还能通过下腔静脉的塌陷指数预测休克风险,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效率,可对此类危重病人的诊治发挥关键作用。eFAST的指征主要包括胸腹部钝性或穿透性创伤、可疑的腹腔出血、心包填塞或血胸[18-19]。目前在FAST的基础上,第二代造影增强超声检查(CEUS),对于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敏感度可达98%。但对于有腹膜炎表现或血流动力学特征快速恶化的病人,最重要的诊疗措施仍是手术干预,不应为进行诊断性检查而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2.1 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的病史采集对于确定损伤类型、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若交流困难或者出现意识障碍,随同的救护车医护人员、警察或消防救援人员等到过受伤现场的人员同样可以作为受伤原因和病史信息的重要来源。重要的病史信息包括现场环境、参与者、既往史如过敏史、武器口径、听到的枪响数和其他特殊情况等。

由于腹部枪弹伤病人没有典型的体征,很难单纯依靠某种体征做出准确的诊断,但对其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仍然十分必要。首先进行全面的体表检查能够帮助快速确定伤口数量、位置和性质,对腹部进行视、触、叩、听专科查体通常还能发现瘀斑、腹胀、肠鸣音消失和压痛等体征。除疼痛外,病人还可能出现便血、生命体征不稳和腹膜炎典型体征,即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三联征,持续生命体征监测有利于确定休克的出现及进展。

2.2 伤情评估和辅助检查 对创伤病人均应首先进行基本的ABC评估,即评估气道(airway,A)、呼吸(breathing,B)和循环(circulation,C)状态。评估腹部穿透伤后的腹腔内损伤应综合考虑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血流动力学状态,临床表现包括是否出现晕厥、黑蒙、无尿、皮肤花斑样改变等,评估血流动力学指标主要包括舒张压、收缩压、脉压差、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如X线摄影、B超和CT对快速诊断腹部创伤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常规检查手段对诊断腹部创伤均有各自的局限性[16]。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诊断设备不断出现,如双能CT(DECT)和多层螺旋CT(MSCT),前者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内脏血管损伤的诊断准确性。MSCT平扫所需扫描时间相对缩短,结合造影剂、薄层重建和三维后处理功能可以较好地区分脏器间和病灶间的关系,检测实质脏器和大血管损伤,也能够较好地判断空腔脏器等损伤情况,MSCT是诊断闭合性腹部创伤的首选技术手段。

若病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则建议采用扩展的FAST检查(Extended 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eFAST)[17]。传统FAST检查主要用于判断腹腔情况,eFAST则将检查内容扩展至胸腔和心包腔。作为一种新型超声检查手段,eFAST具有检查全面、方便快捷、不需移动病人、安全无创、性价比高、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其图像清晰直观、操作简单,利于临床实际应用。eFAST能够有效诊断和评估胸腹闭合性损伤,快速评估腹腔、胸腔和心包腔病理状态,准确性与CT相当,且更省时,还能通过下腔静脉的塌陷指数预测休克风险,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效率,可对此类危重病人的诊治发挥关键作用。eFAST的指征主要包括胸腹部钝性或穿透性创伤、可疑的腹腔出血、心包填塞或血胸[18-19]。目前在FAST的基础上,第二代造影增强超声检查(CEUS),对于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敏感度可达98%。但对于有腹膜炎表现或血流动力学特征快速恶化的病人,最重要的诊疗措施仍是手术干预,不应为进行诊断性检查而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3 腹部枪弹伤的治疗

腹部枪弹伤的治疗主要包括从院前急救阶段即开始的对症支持治疗,如止血、补液、输血和心肺支持,以及入院后对腹腔内结构损伤和残留异物处理的外科治疗。

3.1 院前急救 腹部枪弹伤早期的紧急治疗对病人的预后和生存具有关键作用,伤后1 h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急救人员可首先根据CRAMS评分(表1)等指标判断损伤严重程度,由此决定后送救治单位,制定合理治疗方案。CRAMS评分为评估循环、呼吸、腹部(包括胸部)、运动和言语5项指标,CRAMS总分≥9分为轻伤、≤8分为重伤、≤6分为极重伤,伤情越重评分越低,通常8分以下的病人需送至创伤中心进一步治疗[2]。

急救人员应根据伤情保证气道通畅,保护颈椎,听诊呼吸音以排除腹部以外的结构损伤。在到达医院前可采取压迫手段尽可能止血,利用纱布、衬衫和毛巾等任何身边能获取的织物,也可在合适部位使用止血带。如果病人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的病人,应积极进行液体复苏和输血。

3.2 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传统上认为腹部枪弹伤病人均应行剖腹探查手术[20],不过近年来选择性非手术治疗方案(selective nonoperative management,SNOM)常被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腹膜炎或内脏严重损伤的腹部穿透伤病人[21],但腹部枪弹伤的内脏和血管损伤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22-23],因此SNOM应用于腹部枪弹伤仍存争议。

对于腹部枪弹伤,是否行外科手术处理,有研究报道给予以下建议[24]:(1)心脏骤停或接近心脏骤停病人,死亡率高达90%,必须行急诊剖腹或胸探查手术[25];(2)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或)腹膜炎病人,通常不需诊断性检查,直接行诊断+治疗性急诊剖腹探查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但合并颅脑损伤、中毒或需麻醉镇静的病人,可行进一步诊断性检查[26-27];(3)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腹膜炎的病人,不常规行手术治疗,应充分完善检查后选择合适治疗方案[28]。对于血流动力学特征刚刚恢复的病人,应继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同时行血常规等化验检查,以确保血流动力学特征稳定。

根据笔者单位的救治经验,剖腹探查术前应尽可能完善损伤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术前准备、选择手术切口、制定探查方案。手术的主要原则可总结为止血、清创、引流和修补,伤道根据术前体表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较易判断,根据伤道部位和路径检查邻近脏器,清理枪弹碎片和异物。但与其他腹部创伤的不同之处在于,枪弹伤除对行进路径上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外,其空腔效应还会对周围甚至远处组织造成冲击和损伤,因此术中除沿伤道进行检查外,还应进行全面的腹腔探查,警惕隐匿性损伤[29];(1)枪伤所致的腹膜后血肿与一般创伤不同,往往伴有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损伤,应重点查看;(2)实质脏器应判断损伤程度,警惕脏器深部伤,尤其是肝脏深部贯通伤应寻弹道路径探查彻底。枪弹伤还可造成弹道周围组织失活,尤其是盲管伤要充分显露伤道,注意判断和清除失活组织;(3)空腔脏器损伤易漏诊,由于小肠占据空间及活动范围大,其损伤往往为多处穿孔和裂伤,且损伤后肠壁回缩遮蔽弹孔,术中难以察觉导致漏诊。

腹部枪弹伤的术后管理主要根据手术中发现的损伤结构、损伤程度以及污染状况决定。由于枪弹伤是污染伤口,且局部组织的坏死及循环障碍会影响组织愈合,易发感染,因此应在术中彻底止血、清创并充分引流的基础上全身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局部采用抗生素溶液浸泡、冲洗亦对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积极意义,并辅以一般治疗包括术后镇痛、早期肠内营养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30]。

腹部枪弹伤的治疗主要包括从院前急救阶段即开始的对症支持治疗,如止血、补液、输血和心肺支持,以及入院后对腹腔内结构损伤和残留异物处理的外科治疗。

3.1 院前急救 腹部枪弹伤早期的紧急治疗对病人的预后和生存具有关键作用,伤后1 h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急救人员可首先根据CRAMS评分(表1)等指标判断损伤严重程度,由此决定后送救治单位,制定合理治疗方案。CRAMS评分为评估循环、呼吸、腹部(包括胸部)、运动和言语5项指标,CRAMS总分≥9分为轻伤、≤8分为重伤、≤6分为极重伤,伤情越重评分越低,通常8分以下的病人需送至创伤中心进一步治疗[2]。

急救人员应根据伤情保证气道通畅,保护颈椎,听诊呼吸音以排除腹部以外的结构损伤。在到达医院前可采取压迫手段尽可能止血,利用纱布、衬衫和毛巾等任何身边能获取的织物,也可在合适部位使用止血带。如果病人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的病人,应积极进行液体复苏和输血。

3.2 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传统上认为腹部枪弹伤病人均应行剖腹探查手术[20],不过近年来选择性非手术治疗方案(selective nonoperative management,SNOM)常被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腹膜炎或内脏严重损伤的腹部穿透伤病人[21],但腹部枪弹伤的内脏和血管损伤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22-23],因此SNOM应用于腹部枪弹伤仍存争议。

对于腹部枪弹伤,是否行外科手术处理,有研究报道给予以下建议[24]:(1)心脏骤停或接近心脏骤停病人,死亡率高达90%,必须行急诊剖腹或胸探查手术[25];(2)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或)腹膜炎病人,通常不需诊断性检查,直接行诊断+治疗性急诊剖腹探查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但合并颅脑损伤、中毒或需麻醉镇静的病人,可行进一步诊断性检查[26-27];(3)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腹膜炎的病人,不常规行手术治疗,应充分完善检查后选择合适治疗方案[28]。对于血流动力学特征刚刚恢复的病人,应继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同时行血常规等化验检查,以确保血流动力学特征稳定。

根据笔者单位的救治经验,剖腹探查术前应尽可能完善损伤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术前准备、选择手术切口、制定探查方案。手术的主要原则可总结为止血、清创、引流和修补,伤道根据术前体表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较易判断,根据伤道部位和路径检查邻近脏器,清理枪弹碎片和异物。但与其他腹部创伤的不同之处在于,枪弹伤除对行进路径上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外,其空腔效应还会对周围甚至远处组织造成冲击和损伤,因此术中除沿伤道进行检查外,还应进行全面的腹腔探查,警惕隐匿性损伤[29];(1)枪伤所致的腹膜后血肿与一般创伤不同,往往伴有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损伤,应重点查看;(2)实质脏器应判断损伤程度,警惕脏器深部伤,尤其是肝脏深部贯通伤应寻弹道路径探查彻底。枪弹伤还可造成弹道周围组织失活,尤其是盲管伤要充分显露伤道,注意判断和清除失活组织;(3)空腔脏器损伤易漏诊,由于小肠占据空间及活动范围大,其损伤往往为多处穿孔和裂伤,且损伤后肠壁回缩遮蔽弹孔,术中难以察觉导致漏诊。

腹部枪弹伤的术后管理主要根据手术中发现的损伤结构、损伤程度以及污染状况决定。由于枪弹伤是污染伤口,且局部组织的坏死及循环障碍会影响组织愈合,易发感染,因此应在术中彻底止血、清创并充分引流的基础上全身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局部采用抗生素溶液浸泡、冲洗亦对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积极意义,并辅以一般治疗包括术后镇痛、早期肠内营养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30]。

4 腹部枪弹伤的预后

腹部枪弹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受伤的严重程度和救治时机。尽管及时的手术干预能够减少后遗症和死亡率,但造成枪弹伤的子弹口径、体腔内穿行轨迹以及损伤结构差异较大,所造成的损伤程度难以预料且往往难以控制,因此腹部枪弹伤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大部分死亡都发生于受伤后24 h内[31]。一项多中心研究分析了5年间创伤病人的死亡率,被送往8个创伤中心的4122例创伤病人中,77.9%为枪弹伤,22.1%为刺伤,其中约1/3的枪弹伤病人死亡,而死于刺伤及其并发症者仅7.7%[32]。

腹部枪弹伤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腹腔大出血、血肿、感染、腹膜炎、气道陷闭、伤口裂开和窦道形成等,此外还包括胆瘘、肠瘘、继发性出血等[15]。其中感染发生率较高,应给予高度重视,术中彻底清创、充分引流,术后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与其他腹部创伤相比,漏诊在腹部枪弹伤的处理过程中更易发生,术后胆瘘、肠瘘的发生也多与此有关,因此术前充分评估伤情,术中全面探查,避免漏诊,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腹部枪弹伤在枪支盛行和存在军事冲突的国家发生率较高,新型枪支的研发、子弹速度的提高和破坏力的增加,使伤情具有严重化、复杂化趋势。但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新型转运工具和伤情评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外科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救治理念的不断更新,使得对腹部枪弹伤的诊疗能力和救治效果不断改善。腹部枪弹伤后1 h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诊断系统[33-34],有望使一线急救人员在现场即可利用人工智能诊断设备对伤者进行准确的伤情诊断和评估,更早采取合理的救治措施。可远程操作的手术机器人目前已成为现实[35],也已有半自动手术机器人的初步应用报道[36],若能在救护车上配备此类设备,则有望在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与院内效果相当的外科干预,大大提高此类病人治疗的时效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基于上述技术设备研发和建立的远程救治体系会将包括腹部枪弹伤在内的各类创伤救治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

腹部枪弹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受伤的严重程度和救治时机。尽管及时的手术干预能够减少后遗症和死亡率,但造成枪弹伤的子弹口径、体腔内穿行轨迹以及损伤结构差异较大,所造成的损伤程度难以预料且往往难以控制,因此腹部枪弹伤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大部分死亡都发生于受伤后24 h内[31]。一项多中心研究分析了5年间创伤病人的死亡率,被送往8个创伤中心的4122例创伤病人中,77.9%为枪弹伤,22.1%为刺伤,其中约1/3的枪弹伤病人死亡,而死于刺伤及其并发症者仅7.7%[32]。

腹部枪弹伤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腹腔大出血、血肿、感染、腹膜炎、气道陷闭、伤口裂开和窦道形成等,此外还包括胆瘘、肠瘘、继发性出血等[15]。其中感染发生率较高,应给予高度重视,术中彻底清创、充分引流,术后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与其他腹部创伤相比,漏诊在腹部枪弹伤的处理过程中更易发生,术后胆瘘、肠瘘的发生也多与此有关,因此术前充分评估伤情,术中全面探查,避免漏诊,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腹部枪弹伤在枪支盛行和存在军事冲突的国家发生率较高,新型枪支的研发、子弹速度的提高和破坏力的增加,使伤情具有严重化、复杂化趋势。但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新型转运工具和伤情评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外科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救治理念的不断更新,使得对腹部枪弹伤的诊疗能力和救治效果不断改善。腹部枪弹伤后1 h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诊断系统[33-34],有望使一线急救人员在现场即可利用人工智能诊断设备对伤者进行准确的伤情诊断和评估,更早采取合理的救治措施。可远程操作的手术机器人目前已成为现实[35],也已有半自动手术机器人的初步应用报道[36],若能在救护车上配备此类设备,则有望在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与院内效果相当的外科干预,大大提高此类病人治疗的时效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基于上述技术设备研发和建立的远程救治体系会将包括腹部枪弹伤在内的各类创伤救治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在框内滑动手指即可浏览)

[1] Ogura T, Lefor AT, Nakano M, et al.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hemodynamically unstable abdominal trauma patients with angioembolization and resuscitative endovascular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aorta[J/OL].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5, 78(1): 132-135.

[2] 付小兵, 王正国. 创伤基础[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3] Saber A, Shams M, Farrag S, et al. Incidence, patterns, and factors predicting mortality of abdominal injuries in trauma patients[J/OL]. N Am J Med Sci, 2012, 4(3): 129.

[4] Martin MJ, Brown CVR, Shatz DV, et 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gunshot wounds: A Western Trauma Association Critical Decisions Algorithm[J/OL].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9, 87(5): 1220-1227.

[5] Jeroukhimov I, Wiser I, Hershkovitz Y, et al. Frequency of intra-abdominal organ injury i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stab wounds to other anatomical areas[J/OL]. BMC Emerg Med, 2018, 18(1): 18.

[6] Inaba K, Demetriades D. The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enetrating abdominal trauma[J/OL]. Adv Surg, 2007, 41: 51-62.

[7] Leppäniemi A.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solid abdominal organ injuries: from past to present.[J/OL]. Scand J Surg, 2019, 108(2): 95-100.

[8] Zeineddin A, Williams M, Nonez H, et al. Gunshot Injuries in American Trauma Centers: Analysis of the Lethality of Multiple Gunshot Wounds[J/OL]. Am Surg, 2021, 87(1): 39-44.

[9] 林承志, 张再重, 陈少全, 等. 27例腹部枪弹伤救治的回顾性分析[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8, 32(3): 176-178.

[10] 苏加庆, 李长英, 杨浩, 等. 39例枪弹伤早期救治的回顾分析[J]. 西南军医, 2020, 22(6): 544-548.

[11] 柏天福, 杨炳智, 李红云. 大脑枪弹贯通伤存活19天1例[J]. 中国司法鉴定, 2016(2): 104-105.

[12] 李傲, 高阳, 许世辉, 等. 颅脑枪弹伤致第三脑室金属异物1例[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 25(5): 334.

[13] Fowler KA, Dahlberg LL, Haileyesus T, et al. Firearm Inju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OL]. Prev Med (Baltim), 2015, 79: 5-14.

[15] Forbes J, Burns B. Abdominal Gunshot Wounds[M/OL].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1.

[16] 姚元章, 邓志龙, 麻晓林, 等. 闭合性腹部损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7): 421-423.

[17] Desai N, Harris T. Extended 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in trauma[J]. BJA Education, 2018, 18(2):57-62.

[18] 王强, 张伟. 腹部创伤的诊疗进展[J]. 创伤外科杂志, 2019, 21(10): 721-724.

[19] Sodagari F, Katz DS, Menias CO, et al. Imaging evaluation of abdominopelvic gunshot trauma[J/OL]. RadioGraphics, 2020, 40(6): 1766-1788.

[20] Cocco AM, Bhagvan S, Bouffler C, et al. Diagnostic laparoscopy in penetrating abdominal trauma[J/OL]. ANZ J Surg, 2019, 89(4): 353-356.

[21] Singh N, Hardcastle TC. Selective non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gunshot wounds to the abdomen: A collective review.[J/OL]. Int Emerg Nurs, 2015, 23(1): 22-31.

[22] Navsaria PH, Berli JU, Edu S, et al.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stab wounds--an analysis of 186 patients[J/OL]. S Afr J Surg, 2007, 45(4): 128-130, 132.

[23] Saadia R, Degiannis E.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gunshot injuries[J/OL]. Br J Surg, 2000, 87(4): 393-397.

[24] 李一丁, 王晓谦, 洪流. 腹部枪弹伤治疗原则[J]. 创伤外科杂志, 2020, 22(8): 638-641.

[25] Matsushima K, Khor D, Berona K, et al. Double Jeopardy in Penetrating Trauma: Get FAST, Get It Right[J/OL]. World J Surg, 2018, 42(1): 99-106.

[26] Oyo-Ita A, Ugare UG, Ikpeme I A. Surgical versus non-surgical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injury.[J/O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11: CD007383.

[27] Ferrah N, Cameron P, Gabbe B, et al. Trends in the nature and management of serious abdominal trauma[J/OL]. World J Surg, 2019, 43(5): 1216-1225.

[28] Como JJ, Bokhari F, Chiu WC, et al. Practice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Selective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enetrating Abdominal Trauma[J/OL]. J Trauma Inj Infect Crit Care, 2010, 68(3): 721-733.

[29] 杨韧, 张兴亚. 腹部枪弹伤41例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7): 433.

[30] 李原, 任建安. 腹部创伤合并腹腔感染诊治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2): 238-240.

[32] Band RA, Salhi RA, Holena DN, et al. Severity-adjusted mortality in trauma patients transported by police[J/OL]. Ann Emerg Med, 2014, 63(5): 608-614.e3.

[33] Ye R, Zhou X, Shao F, et al. Feasibility of a 5G-based robot-assisted remote ultrasound system for cardiopulmonary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J/OL]. Chest, 2021, 159(1): 270-281.

[35] Sebajang H, Trudeau P, Dougall A, et al. The role of telementoring and telerobotic assistance in the provision of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surgery in rural areas[J/OL]. Surg Endosc, 2006, 20(9): 1389-1393.

[36] Sun Y, Pan B, Fu Y, et al. Visual-based autonomous field of view control of laparoscope with safety-RCM constraints for semi-autonomous surgery[J/OL]. Int J Med Robot Comput Assist Surg, 2020, 16(2).

(2021-05-07收稿 2021-08-24修回)

版权声明

本文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原创文章。其他媒体、网站、公众号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本刊编辑部获得授权,并在文题下醒目位置注明“原文刊发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卷(期):起止页码”。谢谢合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8-17 20:17: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