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员工"跳楼"追踪:精神危机是导致悲剧主因
5月11日,24岁的河南籍女员工祝某某在深圳龙华街道水斗新村一出租屋跳楼身亡,成为今年以来第八个跳楼的富士康员工。
富士康员工为什么接二连三地选择轻生?这些不幸者为什么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富士康公司,对普通员工、企业管理者、工会组织进行了追踪采访。
富士康是一个庞大的代工企业,仅在深圳龙华、观澜两地就有40万员工。今年1月23日,年仅19岁、来自河南省鄢陵县的马向前,从富士康集团观澜二分厂内的一幢宿舍楼跳下,当场身亡。
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富士康员工李某、田某等八位员工相继跳楼,除田某、饶某身受重伤之外,其余6名员工都是当场身亡,幸免于难的两名女工至今依然在医院接受治疗。
记者在富士康调查发现,这些当事人很年轻,年龄在17岁至22岁之间,只有1名是27岁。他们均来自农村家庭,入职时间比较短。富士康科技集团新闻发言人刘坤说,其中时间最长的只有1年半,最短的20多天。
企业提供了自杀员工的记录,他们没有很多加班记录,符合电子行业行为准则有关规定。企业表示,自杀行为与工作压力可能并无直接联系。
这些员工选择轻生,有的是婚恋和情感上遇到挫折导致,也有的是家庭出现变故造成情绪低落,更有一些人可能是由于精神异常而造成悲剧。其中饶某因感情纠纷与男友吵架而负气跳楼;李某因患有特殊疾病,年龄较大没找到女友,精神压力很大;而祝某则因情感纠葛、打胎而轻生……
“除了发生的悲剧,最近富士康园区内已被发现制止的这一类事情还有二三十起。”富士康新闻发言人刘坤说。
人文关怀对于生命同样重要
记者调查发现,富士康员工在物质待遇方面是比较好的,但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比较淡漠。目前企业85%以上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有着显著不同于父辈的精神诉求,特别是刚进城务工,由农村到城市会产生一个“心理隔断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23岁的贵州籍农民工蒙景迪,曾与跳楼身亡的马向前住同一个寝室。蒙景迪告诉记者,他们寝室住了10个人,因为来自10个不同部门,平时大家基本上没有交流,做什么事彼此不沟通,“住在一起就跟陌生人一样”。
蒙景迪来寝室住了7个月,还不知道同寝室其他9个人的姓名,其中有5个人比他先来。现在彼此之间也很少说话,只是马向前出事以后,派出所来做调查笔录,把他们一起叫过去,大家的沟通才多一点。
据马向前三姐马丽群介绍,马向前初到富士康公司,感觉不适应,多次想辞工,具体原因不详。蒙景迪说,马向前出事前,曾在宿舍床上躺了三天,没有人过问。有舍友看见他大把吃药,但也没有问过为何吃药。司法鉴定结果,马向前尸体内检验出精神类药物残留物。
企业一心追逐利润,年轻员工容易陷入一种“人际荒漠”。尽管富士康称自己企业的理念是“视员工为第一宝贵财富”,但员工的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还是显得紧张、冷漠。
富士康员工马某告诉记者:“每天十来个小时的工作很单调,而且工作纪律很严格,随便与同事说话就会被上司批评,严重的可能还会记过,我们心里有事情一般也不会去找上级主管谈,与工友也没时间交流。”
平时处于紧张劳作的年轻员工,在“八小时之外”并不容易找到放松和娱乐的场所。记者在富士康的龙华厂区内看到,银行、网吧、游泳池、书店、咖啡厅等日常生活设施不少,游泳池有5个,可是对42万名员工的需求来说,这显然是不能满足的。同时,厂区外公共娱乐和文化设施匮乏,大部分的员工能消费得起的地方,除了一两个溜冰场,便是大大小小的网吧和小吃摊。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说,工人不是机器、零件,他们住在那里,没有文化娱乐,没有朋友交往,这对很多“80后”“90后”农民工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当中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心理比较脆弱,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无法融入城市,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他们发出的生命的呼唤。(新华社深圳5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