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2018_世界杯北美区预选赛 - jmkxjj.com

为什么为别人花钱反而令自己更幸福?

实验者在包括加拿大,印度,南非和乌干达在内的一组经济多元化国家的亲社会消费的情感回报提供了因果证据。他们进行了“糖果袋”实验,那些进行亲社会花费的参与者(被告知他们购买的糖果袋会被送给当地医院一个生病的孩子)心情会比个人消费的更快乐。值得注意的是,超过20%的南非样本报告说,他们去年没有足够的钱满足家人的基本需求。这些都证明了,从给予中获得快乐的能力可能是人类心理的一个普遍特征。

那么接下来要证明的就是,这种特征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实验者选择了2岁以下蹒跚学步的幼儿,并给他们一些小饼干,让他们把这些送给木偶。此外还有一些额外的“款待”(额外的一些饼干)。实验者通过编码孩子高兴时的面目表情,发现孩子在自己储藏室中拿出一份款待时的快乐多于使用额外款待赠送时的开心,又多于他们自己收到款待时的开心。这些研究表明,人类可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即认为给予是值得的。

亲社会消费获得幸福感的条件

“人类普遍倾向于从给予中体验快乐”的论点并不意味着每一种亲社会消费形式都会产生情感上的好处。可能我们做了一些慷慨的事情,却没体会到幸福的感觉。那么when and how就决定了我们幸福感能提升多少。根据一个理论,人类的幸福取决于三个基本需求的满足:与他人的联结(RELATEDNESS)、自主性(AUTONOMY)和能力(COMPETENCE)。研究者认为亲社会消费最有可能在满足这些需求的条件下产生幸福感。

在与他人的联结方面,研究显示,收到星巴克礼品卡的参与者花时间和朋友一起享用(而不是花在自己身上),他们将更加快乐。此外,让人们把钱花在亲密的人身上会获得更多幸福感,也许是因为亲密的关系对于满足RELATEDNESS的要求特别重要。

能力方面,研究发现,相比于联合国儿童基金网,SPREAD the NET给捐赠者更明确、具体的承诺:每捐赠十元机构将提供蚊帐来保护有疟疾风险的儿童。这样捐赠者会感到更快乐,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是有效率和能力的,幸福是可控的,他们的行为已经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自主性方面,研究发现,当人们可以选择是否去给予,以及有权选择捐多少钱的时候,他们会体验到更快乐的情绪。有选择会让他们觉得更自主,也认为自己more related and competent.给予对幸福的影响是通过对三种基本需求的全面满足来实现的,这表明这三种需求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综上,当亲社会花费满足了三个基本需求时,人们获得的情感收益可能是最大的。那么组织和政府也可以在人们进行慈善事业时,满足这三个基本要求,让捐赠者获得最大的幸福感,从而捐赠更多。

亲社会的生理机制

亲社会花费在大脑的奖励区域中激活,其情感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现象。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实验者给教室中每个学生10美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其他没有得到钱的学生。结果是,学生给出的钱越多,他们就越快乐。相反,他们为自己留下的越多,他们的羞耻感越强,他们的皮质醇(cortisol;)水平就越高——这是一种与压力相关的荷尔蒙。这意味着,每个消费决定对生理过程产生的短暂影响,但随时间的推移叠加起来就会形成累积性的生理影响。还有研究发现,向慈善机构捐献的参与者与对照者相比,他们的握杆时间长20秒以上,这说明亲社会消费可以增加体力。因此,亲社会消费可能对情感和身体活力都有独立的积极影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研究亲社会行为转化为积极情感的途径。例如,亲社会消费可能通过赋予给予者一种权利感或使他们能够见证他人的感激来促进幸福。

探索是否不同的亲社会行为途径有不同的因果。例如比较非亲社会花费的慷慨行为(例如:志愿者服务)和给予金钱获得的幸福感的不同机制。

考察亲社会消费带来的幸福利益是否会影响投资。例如人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社会或环境时,是否会获得经济回报。

团队组织亲社会行为的收益。研究人员还可以探索团队组织内亲社会消费计划的更大的利益。例如:谷歌向员工提供申请奖金的公开邀请。研究证明,给予员工进行亲社会消费的机会可能会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可以探究在倾向于从事亲社会花费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个人差异。例如:催产素的基因差异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从亲社会花费中得到更大的刺激。儿童早期的快乐经历是否会引导他们进行亲社会花费,或者这只是自我观念改变的结果?

说了这么多,那100块钱,你知道该如何消费了吗?

解析文献Dunn, E. W. , Aknin, L. B. , & Norton, M. I. . (2014). Prosocial spending and happiness: using money to benefit others pays off.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 41-47.

作者简介:王悦,夏晨雨,钱泽鹏,张雨萱,均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2019级应用心理学本科生,本文经济心理学课程学习成果之一。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5-31 18:28: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