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盆、锔碗、锔大缸”
修鞋
补锅
磨菜刀
。
。
。
记得街边的“街挑子”吗?
各种各样的锣响鼓响,
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来了。
有一种声音很特别,
那声音清脆入耳,
是用瓷盘做成的拨浪鼓发出的声音,
那声音一出,
就知道,
“锔匠”来了。
瓷器是中国的代表,中国人更少不了用瓷器,这么好用的东西,几乎家家都有,可瓷器就怕一个,碎!
以前的瓷器那都是贵族阶级的宠物,谁家要是有件瓷器那可了不得,自然也视为珍宝,可一旦碎了,留着无用,弃了可惜,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锔瓷”手艺。
锔瓷
就像补衣服一样,
把破碎的瓷器修补好,
修好了看起来有点像被订书机订过的一样。
以前有句经典古话: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 ”,
说的就是这门手艺。
锔瓷具体从何时起现在无法考证,
最早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能看到一处锔匠做活的情景。
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
这一行当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程,
走过了六个朝代的时光,
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的生活。
最后这张照片是锔瓷行当的老大哥了,
山东巧工“王神手”,
他家祖上世世代代从事锔瓷手艺,
后面站着的就是他的孙子王振海,
到他这儿已经传承五代了。
锔瓷是用锔钉将破损的瓷器锔在一起,
这种锔钉一般是用铜或铁打成的扁平两角钉,
锔后再用鸡蛋清和瓷粉补漏,
这样锔好的一件瓷器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以前锔匠们锔好了瓷,都会向主顾讨一碗水喝,
锔匠把水当着人的面,
倒进修好的器皿中,
然后一面收拾工具一面闲聊,
几分钟后,
会把水端起,
其实就是告诉别人完工了,
可以当面验收。
锔瓷这一行当,
随着中国瓷业的发展延续,
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
山东的钻为皮钻;
河南为弓钻;
河北为砣钻,
虽然形状不同,
但钻头都是一样的。
锔钉除了钉脚有所不同,
至清乾隆盛世时,
锔瓷分为了两大类:
常活、行活。
常活是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活,
无论是工具还是手艺,
都较为粗糙单一;
而行活也叫秀活,
一听名字就知道了肯定要细点,
行活的做工细致,
工具小巧精致,
就连锔钉也是各种种类,
锔出来的瓷那就一个精美绝伦,
于是也正因此在达官贵人中兴起了“锔活秀”。
自从有了“锔活秀”,
锔瓷行当在古董、古玩行里便有了一席之地,
由被动修补而转为主动作秀。
由单一的锔补转为锔补修复,
嵌饰做件、镶包配饰等,
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成为了一门绝活技艺,
作秀锔匠的名声也随之大振。
民国时期的“锔活秀”纯为玩,
有时明明是完好的瓷器,
也有有钱人想把它锔一下,
厉害的锔匠就用“胀死牛”的方法胀出一条裂缝,
再按照主顾的意思把它锔起来,
一般这样的主顾都会选用金钉银钉,
或是锔花钉,
以示身份。
中国的锔瓷也可被称为锔艺,
虽然有中国、日本、欧洲这三个最大的策源地,
但只有中国的锔瓷才能被称为艺术。
欧洲锔瓷是华工带去的,
日本的锔瓷改成了大漆金缮,
也只能称柳钉锔。
锔瓷步骤
1
找碴,对缝,
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
2
根据结构纹饰,
定位、点记及锔钉数量。
3
金刚钻打孔。
打孔是对锔匠的一大考验,
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
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不能打穿;
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4
锔钉。
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
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等,
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来计算。
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
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几分韵味。
当然这些步骤和细节都与锔瓷艺人长期积累的经验息息相关。
5
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
防止瓷器漏水,
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结语
随着历史的改变,锔瓷这一行当变得萧条了,在新中国解放初期,那些孤独的锔瓷老匠人为了生活不得不走街串巷,喊着那凄凉的老调“锔盆、锔碗、锯大缸”,锢炉挑子几乎走到了尽头。
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传统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瓷器坏掉了可以再买新的,没人再造访锔瓷这一行当,没了市场,这给锔瓷技艺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更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的严峻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