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商业摄影大家谈】尚玉坤:瓶装啤酒拍摄的摄影用光心得
要想拍好啤酒,拍摄时布光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出现一个理想的光效,首先要了解啤酒的受光特点才行。从产品的材质方面分析,啤酒是透光的液体,而且装啤酒的玻璃瓶同样也是透光的,所以啤酒的受光特点和水的受光特点是一样的。如果将灯光直接打在产品上,是无法打亮整个产品的。要想让灯光透过产品,必须通过透光介质才行。从产品的形状上分析,都是圆柱形的,这样就造成了他的接光范围非常的广阔,在没有遮挡的情况下,环境中各个方向的光源,都会对它有所影响。所以在啤酒的拍摄过程中要多加注意环境光对产品的影响。
了解了产品的受光特点,才能制定用光方式。根据啤酒的受光特点,可以采用透射光拍摄方法,此种拍摄方法是在光源和产品当中放上不同的透光介质。由于啤酒是圆柱形的,透光材料的面积,越大越好,尽量能够包住产品,灯光是在透光材料的后面进行调整的。当产品其他方位也需要补光的时候,也可以把透光材料直接加在灯的前面,然后再给物体打光。瓶装啤酒拍摄也可采用反射光,灯光直接打到反光介质上面,然后通过反光介质将光反射到产品上面,给产品打光,根据光效进行调节。不同的反光介质制造出的光效是不同的,要熟练掌握各介质的特点根据想要的效果进行选择。
啤酒拍摄想要拍出理想中的光效,首先要知道,产品接收到光后光的走向,根据啤酒的拍摄方式,光是从啤酒的后方射过来,由于产品是透光的,光会透过产品进入镜头。当光从产品的正后方过来的时候,产品上无论有没有水的地方都是中间亮两边暗。当光不从产品正后方打过来时,就会有所变化。光透过产品后面没有水的部分,光从产品哪侧过来哪侧就亮,但装有水的地方,恰恰相反,光从产品的哪侧过来,产品另外一侧会被照亮。
啤酒广告整体的视觉冲击力,是和画面的反差离不开的。拍摄产品时,如果灯光的反差过低会显得画面很灰,立体感不强,视觉冲击力就会不够。当灯光反差过高时,画面又显得非常生硬,过度不自然。所以要想提高啤酒广告的整体效果,必须要了解如何控制光反差。影响光反差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灯光的聚散会影响,灯光越聚,反差越强,灯光打散,反差就会降低。灯光的传播介质也是影响光的反差的因素。如用透射光拍摄的话,要想降低反差,可在灯前加硫酸纸,硫酸纸层数越多,反差越低。当使用反射光拍摄时,也可通过改变光的扩散程度不同的反光材料来控制光的反差。产品和灯的距离也会影响反差,产品和灯光距离越近,反差越大,可以拉大产品和灯光的距离,反差则会降低。要想改变光的反差也可通过改变灯的光轴变化,灯光的主光轴反差要比副光轴大。要想增加反差,可使用灯光的主光轴照亮产品,要想降低反差,则可利用灯光副光轴打亮被摄物体。
灯光打到产品上,有的光打到了产品的内壁上我们把它叫做内壁光,有的时候会附着在产品的外壁上,我们把它叫做外壁光,有时,一束光打到产品上既会产生内壁光也会产生外壁光。产品的内壁光和外壁光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而且有的时候内壁光和外壁光还会互相影响形成新的效果,我们要将内壁光和外壁光进行合理分配,控制出理想的效果。
产品拍摄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由于灯光的限制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当一个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时候,可以运用多个灯光进行叠加,制造出理想中光效。当光的强度不够的时候,也可以把多个灯光叠加在一起来加强它的亮度。有时候,我们想让一个过渡面层次多一些,也可以采用多个灯光叠加完成。只要掌握了光的叠加的方法,就可以根据拍摄的需要来控制产品上的层次,和明暗关系了。
要想使产品呈现出一个理想的光效,产品上亮位和暗位应有意识的进行组织设计及安排。在光的分布中,要尽可能制作丰富的层次,尽可能的分配好亮暗的比例和位置。在产品的拍摄角度看,暗位里应该有亮位的出现,亮位里也应该有暗位的出现才可以保证视觉的舒适,产品的美观。最重要的是要分布好这些光所占的比重和所在位置,才能使整个画面保持平衡。
产品布光完成之后,要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就要把使用的所有灯光尽量控制到相同的色温。有时为了想达到特殊效果,可能会遇到必须和其它种类的灯光混合使用的情况。不同品牌的灯光,它们的色温往往都会有一些差别,这种情况就要采取一些方式缩小他们的色温差,可以在灯光前加入滤色纸,根据情况可以一层一层向上加,使得所有灯光的色温尽可能的统一。在产品的布光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漏光或者环境光对产品的影响,产品上所有不想出现的光都称为杂光,为得到最理想的画面效果,就要想办法把这些杂光消除掉。消除杂光的方法有很多,首先环境中的杂光,可以用不反光的遮光材料进行遮挡。很多灯光都会有漏光现象,要找到灯的漏光点,然后将它进行遮挡。还有一些杂光是由于灯光的折射产生的,这种杂光可以通过调节灯光或者相机的位置把它避免掉。
摄影是一门用光的艺术,商业广告摄影师要不断扎实自己的摄影技术水平,不断熟悉摄影用光方法,来应对未来工作将要面临种种难题,还要培养自己在拍摄中的创新思维,为自己的作品添彩。
尚玉坤作品欣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