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2018_世界杯北美区预选赛 - jmkxjj.com

隱喻、轉喻和提喻是什麼?例句有哪些?

受邀題。

所謂比喻,由「本體」,「喻體」,」喻詞「構成。「本體」是被表達或描述的對象;「喻體」是用作比喻的事物;「喻詞」是用來表示比喻關係的連接詞。在比喻中,「喻體」一定要出現,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本體」和「喻詞」不一定出現。

隱喻,將喻體直接說成本體的一種修辭方式。喻詞常用判斷詞或「成為」類肯定性動詞。以家中的母寵物犬好好造例句:「好好可愛,是我家最得寵的小姑娘」。這裡的「是」換為「成為」也行。和明喻不同,明喻的聯結用的是表達相似意味的喻詞,如」像「、」好比「等。例句:好好(西施犬,長毛)頭上的毛長長的,像一個披著長發的小姑娘。因為用的是表達相似意味的喻詞,直接表明就是比喻關係,故稱明喻。

轉喻,對不相似卻有明確關係的事物,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的修辭方式。如外電報道中國的態度,常會用」北京「來代稱。北京當然不等同於中國,但中國的首腦機關在北京,說北京的態度,是指的中國當局的態度。如某外電報道說,「北京方面對這件事的態度強硬」。這裡的北京,指的是中共當局、中國政府、中國外交部代表中國的表態,新華社受權發表的重要消息和評論等,反正是中國當局的態度,使用這一手法,可以使表達獲得簡約,又不會導致錯亂。轉喻,實際就是」借代「,借他事物代替本事物。這裡,本體和喻詞都可以不出現。

提喻,用他事物比喻本事物,具有突出某一點相似性突出特徵的比喻修辭方式。

本體不出現,用局部相似表達整體感覺。例句:「窗外,是成片鋼筋混凝土築成的森林」。用森林來喻比林立的高樓。這樣一說,凡是見過這種景象稍有點理解力的,立即就會明白說的是什麼意思,好處是,用森林比喻了相似點,又通過比喻中不相似處表達了這種與自然生態隔絕甚至可能令人生厭的感覺。

本體出現,用具體事物來表達相對抽象的事物。例句:「他膽小,想找領導談獎金,上班時見領導發了脾氣,心想領導今天不高興,改天再說。他總是這樣,自己給自己設置門坎,總也沒去找領導」。用具體的設置門坎的比喻,突出其性格特徵。

用個體來比喻整體的某一方面。例句如:「李娜勝了,中國勝了!」李娜勝了,代表中國在這場網球賽上勝了,並不表明中國在所有的網球賽上,在其他方面都勝了。但用李娜之勝喻指中國之勝,可以更好地用某個時段某件具體的事,表達出中國人的心聲。

提喻,與其他比喻方式相比,具有更為突出的提出一點不及其餘的特徵。

比喻要求事物間必須有一點具有極其相似之處,否則不能成立。但在其具體的使用中,又視不同的場合和用語,有不同的功用,因此區別出了明喻、暗喻、轉喻、提喻等不同方式,從而,使語言更細緻、更豐富、更能表達出人們的觀察、思考、生活狀態及差別。

研究不夠,歡迎指正。

隱喻——

基於相似性 :不明示相似性,而是通過暗示方式表明類比意思的比喻方式。例如常見的相貌隱喻說法——瓶口(形似)、江頭江尾(位置關係相似)、山腰等;

在對現實世界的表達中,要使每一具體事物都有一個相應的語言符號,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得讓接受者柔性地憑藉語境和已有知識預測所表達的事物,因此常常只要傳達一個側面,通過局部符號化和語境、知識補足,達成對整體對象的把握。因此有了轉喻和提喻。

轉喻(換喻)—— 基於相關性:轉喻是在空間的鄰近、共存關係,時間先後關係,因果關係的基礎上形成的。以材料指製品、以原因指結果、以手段指主體等都是轉喻的常見類型。例如貨幣用材料換喻「布、幣」等;「兵」本意指兵器,後來指「軍人」;

提喻——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用部分喻指整體,用整體喻指部分,或用屬喻指種,用種喻指屬。例如以「面孔」代「人」,「筆杆子」代「作家」,「王冠」代王權等。

以上觀點見於馬清華老師《文化語義學》

有學者認為是提喻與轉喻是從屬關係,提喻是轉喻的一個分支,提喻沒有像隱喻、轉喻那樣得到重視,定義也很模糊。2011年01期《語言科學》上有陳新仁老師的一篇文章《為提喻正名——認知語義學視角下的提喻與轉喻》,解釋了兩者的不同:Fontanier認為提喻建立在對事物本身的認識上,提喻涉及的本體和喻體內在地、天然地同屬於同一事物;轉喻建立在對事物的聯繫的認識上,轉喻涉及的本體和喻體是兩個各自分離的事物。典型的提喻與轉喻可以這樣理解。

但提喻與轉喻的區分並不是絕對的,而是漸進性的,兩個範疇之間的邊界是模糊的,提喻與轉喻各自的範疇成員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

四體演進是人類掌握世界的方式和唯一體系:從隱喻開始(同一性),通過提喻(外在性),轉喻(內在性)最後進入反諷(否定)。以美國文學史為例。早期的美國文學是一部關於清教徒拓荒的史詩,經過浪漫主義的浸潤而步入現實主義的思索;再迎來迷茫一代、垮掉一代的探索與彷徨,最後徹底陷入後現代的虛無與懷疑。並且,也正是在這虛無的荒原上嘗試著神話的復燃。整個一部美國文學史,就是美國夢的符號演變。

摘自—— 文一茗評趙毅衡《哲學符號學》

謝謝!關於提喻的舉例似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推薦閱讀:

2025-10-02 22:16: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