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前后颏部形态变化的对比研究
摘要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磨牙远中关系,上前(牙合)倾和闭锁咬合。与正常(牙合)相比,此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相对短或者其位置相对后缩,面下1/3高度不足,对口腔美观和功能都有较严重影响。随着x线头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研究有所增加,但是与其它错(牙合)畸形相比,此类研究仍相对较少。另外,对该畸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畸形与髁突运动轨迹以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系上,而对该畸形矫治前后颏部形态变化的研究少见报道。
颏部形态是临床上重要的美学指标之一,它通常是指下颌骨体部中央,两侧颏孔之前,包括正中联合、颏结节、颏上棘、颏下棘等在内的立体结构。颏部突度和颏唇沟深度对面下1/3的协调美观有重要的影响,颏部大小和形态变化可以影响到软组织的形态和位置,甚至影响整个侧貌的协调。本文通过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比分析,探讨正畸治疗对该畸形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为临床上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目的:利用头颅定位侧位片头影测量技术,研究正畸非拔牙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
方法:选择20例恒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经头颅定位侧位片头影测量对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描记后,测量矫治前后颏部形态、上下颌骨位置、下颌平面角等形态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后,随着上颌切牙舌向倾斜的矫J下,下颌骨向前下位移,下面高增加。上下唇与E线的距离趋于正常。颏点位置前移,颏凹陷度以及颏唇沟的深度变浅,颏曲度增加,且与矫治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经正畸治疗后能够改变颏部的位置和形态,使面型更接近理想面型。
更多
相关知识
查看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