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古代“圩市”看看 | “赴圩”是“流行经典”
旧时圩市
台湾的“墟”,专指“牛墟”。各种专业市场则称“市”,如米市、菜市、鱼市、糖市、茶市、柴市、草市、炭市、瓜市、豆市、果子市等。
专业市集
漳州历史上有很多单一货种的专业性集市:鱼市、柴市、菜市、果子市、米市、布市、糖市、麦仔市、柑仔市、花市、杉木市、牛圩、猪崽圩、竹木圩等。从事各种专业生意的人都会使用业内的专用暗语,用以维护业内利益,协调内部关系,防止行业外的人窥探其行业秘密,这类称为“贩仔白pƐh8 ”,包括“牛贩白”、“猪贩白”、“鱼贩白”、“菜贩白”等等。
专业性集市上的交易都有其特殊的规则,大宗生意中常有中介人,牛、猪崽的集市交易多由牛牙、猪牙(经纪人)主持,成交后牙人收取一定的介绍费。在其它集市上牙人也很活跃,除说合买卖外,还掌称、计费,有的还开单。本地将牙人称为“抱狗仔”,意为将小狗过门槛就能赚到钱。牙人精于过秤和口算,货物一挂上秤钩,很快就将秤锤绳调整到适当的位置并按双方商定的单价算出总价。牙人要公平估价,如果暗中受惠而偏一方,则名声受损,无法在集市中立足。牙人之间订有互相成全,互相制约,利益均沾的规约。
在石码等地还有“九八行 kau3-1 peh7-3 haȠ2(牙行,经纪行)”,在码头或集市附近提供场所、公平秤和货栈服务,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而从中取得佣金的商号。
旧时捐税之一种,牙商或牙行纳税后取得牙帖,方准营业
台湾在商业中起经纪、中介作用的牙商,由官方发给牌照,称“牙帖商行”;还有人带着米斗或“量仔niɔ6a3”(两人拍的大杆称)在港口或市场,为客商秤量货物,靠收取手续费为生,称“管公量kuan3-1 kɔȠ1-6 niɔ6 ”。
量仔
竹木圩的规模较大,购进和卖出都雇撑排工沿江放运,排工在贮木场将竹木捆扎成筏,又在排上搭起“铺寮”备足几天的米、菜、油盐、柴草,祷祝神明保佑之后才开始放排。
在竹木集市上谈生意往往要避开众人,防止第三者插手抬价或压价,谈价钱时最怕外人知道,往往使用隐语。例如从“ー”到“九”的数字就分别说成:“扣四”、“倒三”、“减二”、“双双”、“满把”、“加ー”、“小翘”、“二捺”、“大翘”。
为了更保险,买主和卖主还会避开众人,用一顶竹笠挡住,彼此用手指表示价钱,不出声地讨价还价;有的甚至将手伸进袋里,互相摸手指讨价,使外人连手都看不到。算价钱或结账时,只从口袋里摸出一把铜币,叠成一叠一叠的,有的当一有的当五,顶替算盘用。其它集市也有各自的行话、手势、隐语,如“价格”说成“西贝”之类,各类数字都用相应的暗语代替,行外人无法窥其秘密。
牛圩
台湾的牛圩,“塊设墟长,长由官立,给以戳记;凡买牛卖牛者写契,皆用墟长戳记,若中保然,恐有盗窃之累也。墟长必铸铁烙牛,以字为号,便于识别”。圩中除了买卖牛以外,还供应耕牛的配件如“牛担(轭)”、牛铃、牛索等,以及一些农业生产器具。台湾的商人也有数字的隐语,例如从“一”到“九”的数字就分别说成:幼、色、东、真、盘、皆、才、别、欠、台。
以物易物曾经是圩集的主要交易形式,农民赶集时多挑着担子,回家装上换回或买回的东西,“空笼担赴圩”在方言中就表示没有做好准备的意思。综合性集市不像专业性集市那样有很多外地客商,在集市上交易的大多是熟人,因而交易中的赊欠很普遍。在圩集上卖猪苗时常要让买主赊欠部分价款,猪苗如平安无病,到下一个圩日,买主会来付消欠款。赶赴综合性集市的除农户和商贩外,还有铁匠、剩头匠、五匠、“风阳”(江湖艺人)等。
集市交易的另一形式是庙会,青礁、白礁的保生大帝庙会是规模较大的庙会,平和民间还有“斗坪tau5-3 pƐ~2”的习俗,各乡镇都有一个以某神明命名的特定日子,称为“坪日”,如正月十三是崎岭“王公坪”,二月初九是双溪“保生大帝坪”,二月甘四是小溪“开漳圣王坪”,二月廿九是九峰“观音坪”,四月初一是大溪“佛公坪”。届时人们赶往当地“湊坪”,主要不是为参拜,而是为了买卖。
赶集
圩集也在台湾人民以往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旧时农人将物品装在竹篮或竹箩内带到集市上交易。也有专业的集市,如台南北港的牛圩约有两百年的历史,进入圩场的牛按传统的程序检查其年龄和役赶集(网络下载)使潜力,然后才议价成交。有些庙会也是民众以物易物的互市集会,有名的高雄冈山圩市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八月十四中秋节前和九月十五义民节都举行“第仔筐”会,商家至冈山镇内的和华路边设摊,乡民拥入万头攒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