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牌商品逆袭,消费观念正在巨变,大牌如何应对?
回顾过去,我们不难发现,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品牌热潮,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品牌竞争加剧,大品牌凭借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溢价能力,一度成为市场的宠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新冠疫情的爆发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品牌溢价的容忍度逐渐降低。在经济寒冬下,无论是中端消费品还是奢侈品市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白牌商品却以其独特的优势逆势上扬,成为市场中的一匹黑马。
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崛起为白牌商品提供了强大的销售渠道,让更多消费者能够轻松购买到这些优质实惠的产品。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白牌美妆品牌“海洁娅”和VC品牌更是以其出色的产品力和营销策略,成功超越了传统大牌,成为市场新宠。线下平价和折扣店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名创优品等企业通过强化白牌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业绩的跨越式增长。
如今,白牌商品已经不再是小众市场的专属品,而是逐渐走向了大众消费的舞台中央。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时代,白牌商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选。
制造业优势与白牌商品的关系
中国制造业的雄厚实力为白牌商品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众多产业集群涌现出与知名品牌相媲美的优质产品,然而由于缺乏品牌推广和营销手段,这些产品往往以白牌形式默默存在。随着电商平台的飞速崛起,它们为这些白牌商品开辟了一条直通消费者的快速通道。据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中国碳酸饮料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极高,前三大企业占据了高达91.2%的市场份额,而茶饮料和功能饮料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也分别达到了57%和46.5%。相比之下,中国烘焙食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CR3仅为9.4%。电商巨头如拼多多、1688等的崛起,更是为产业带工厂的白牌产品打开了直销市场的大门,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从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无论是白牌商品还是知名品牌,都能在多个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同步增长。同时,消费者也能在这个多元化的新零售时代中各取所需,享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购物体验。数字经济领域专家骆仁童博士指出,这些商家凭借其在供应链方面的天然优势,能够有效降低营销、分销和运营等成本,从而避免了高昂的品牌溢价,成为了市场上性价比极高的替代品。
骆仁童博士进一步强调,虽然白牌红利为中小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通过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来脱颖而出,同时还需要建立起独特的记忆符号,降低消费者的筛选成本,提高筛选效率。
此外,品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产品品质提供背书,涵盖信用和责任等方面。因此,无论是白牌商品还是知名品牌,都应该注重品牌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品牌与白牌的共存与竞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渠道商们开始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其中,白牌商品凭借其高毛利和低营销成本的优势,逐渐受到渠道商的青睐。经销商和零售商通过推广白牌商品,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溢价能力,还能实现利润的稳步增长。
新兴的销售渠道如社区团购和直播电商,为白牌商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低的触达成本。这些渠道让消费者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到优质的白牌商品,从而推动了白牌商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和使用体验。对于那些性价比高、品质可靠的白牌商品,消费者愿意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为白牌商品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然而,白牌商品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品牌的衰落。相反,它促使品牌方重新思考自己的营销策略,与消费者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品牌方需要提供更加清晰、有吸引力的价值主张,以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和产品价值的更高追求。
在这个顾客资本主义的时代,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虽然部分白牌商品有机会通过代工逐渐转型为渠道商的自有品牌,但品牌化始终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游戏,只有少数能够脱颖而出。
对于大多数白牌商品来说,面对红海竞争和不断攀升的渠道流量成本,它们需要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供应链管理,以避免低价模式下可能出现的品质问题和低复购率。只有这样,白牌商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白牌商品的崛起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反映了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和市场环境的演进。品牌和白牌商品将在新的市场规则下共存并展开竞争,而最终胜出的将是那些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高性价比商品的商家。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欢迎点赞和分享哦!~~
免费电子书:结构化思维 | 荆棘商途 | 年度十词 |创新企业案例 | 区块链金融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 骆仁童主讲课程
人工智能:《AI趋势》《ChatGPT》
数字应用:《区块链》《元宇宙》《大数据》
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智慧建筑》《智慧交通》
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数转》《零售业数转》《中小企业创新》
产业数字化:《烟草数转》《银行金融科技》《电力能源互联网》
宏观与趋势:《数字经济》《2024宏观》《双碳》
思维与技能:《数字化思维》《组织变革》
创新与创业:《创业导师》《商业模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